“广发银行也即将进军P2P行业了”。“目前他们的P2P平台系统已经基本上搭建好了,监管政策一出台就上线。”这意味着银行系P2P大军又将添一成员。(5月25日《深圳商报》)
至此,据不完全统计,银行系P2P扩张到8家。对于银行上线P2P,笔者始终认为是不务正业。这要从P2P诞生的背景谈起。P2P之所以诞生从根本上来说是被封闭、落后、低效、相对垄断、计划色彩浓厚的现行金融体制逼迫的。
这几年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高息吸收资金和民间集资等开始快速蔓延。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后,一些线下民间借贷或者高利贷搬家到了网络上,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吸收个人资金,满足个人融资需求的这种P2P模式出现了。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缺乏,没有适合其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从而导致P2P模式应运而生。P2P模式的草根性,民间借贷性质,甚至高利贷成分是其胎里带来的基因。只不过是放到网络上而已。
从大数据挖掘信用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来说,P2P本质上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民间借贷搬家到网络上而已。这一点得到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认同。他在今年年初两会记者会上表述了此观点。
银行业各种信用工具齐全,本身就是逼迫P2P从夹缝中诞生的“成员”之一。反过来,自己却开始做P2P,够讽刺的了。吸收公众存款,发放各种贷款是银行业的两大主体业务,现在倒好,不在自己的主体业务上好好经营,反而去鸠占鹊巢开展P2P业务了。实质上,目的还是在于逃避金融体制的监管,变相高息吸收资金,变相高息发放贷款。
银行搞P2P负面影响较大。银行系P2P背靠银行这棵大树,有银行作为信用背书,必将在激烈的P2P市场竞争中占尽先机和优势,同时也扭曲了P2P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银行业挺进互联网金融不是做P2P,而是应该做有大数据支撑的真正互联网金融。就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那样从电商平台做起,甚至从社交媒体做起,来积累金融交易对手的大数据基础。
总之,银行搞P2P是不务正业之举,而且还将带来系列负面影响,需要监管部门出手监管。
(来源: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