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小客户”的放贷成本较高,银行天然具有的避险倾向意味着其很难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通道。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李治国认为,融资渠道稀缺,是造成民间融资成本高企的根源。一方面,规模较大的银行更青睐风险评价较低的“大项目”;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也存在“大客户”现象。公开资料显示,历年来多家银行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超过40%,徽商银行等部分“城商行”一度接近60%。李治国认为,银行业近年已在着手扩展中小企业客户,但其“嫌贫爱富”的本质未变,其针对的仍是较优质的中小企业,多数中小企业“家底”不厚,仍然得不到银行“眷顾”。现有的风投资金更加看重上市前的“临门一脚”,对“轻资产”小企业的长期支持不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民营企业对大环境的预期出现偏差,跟不上信贷政策快速变化的形势。在宽松政策环境下向民间借贷,随着信贷政策收紧、企业订单减少,导致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纠纷由此产生。
民间金融力量较强的省份为何更容易发生纠纷?李治国认为,这是因为民间金融市场还发展不完善,以浙江为例,传统的“行会”、“同乡”等交易主体间的信任关系实际承担了担保的功能。眼下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民间借贷已变为陌生人间的合同关系和经营性借贷的融资渠道。基于这种合同关系,民间金融市场得以膨胀,然而,却缺乏约束,对借贷走向没有足够地跟踪和监控,促成了纠纷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