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的落地,宣告着平安目前最大的业务整合潮收官。
这个由原平安信保、陆金所P2P、直通贷款三大板块聚合起的消费金融巨擘,很快便瞄准了20万亿消费金融市场,祭出主打纯线上、无抵押、快速授信的首款产品平安i贷。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i贷借助了人脸识别,也由此成为了国内最先将人脸识别应用在借贷领域的产品。在这背后,平安积累了哪些征信模型来识别新增用户的风险?与同类产品如微众微粒贷、QQ现金贷、招行闪电贷等相比,有何独特?平安i贷又如何演绎平安基因,并利用母体三大业务板块的优势?
这些问题,操盘手来解答最合适。记者就此对平安普惠总经理助理兼无抵押事业部总经理倪荣庆进行了专访,问题不多,就两个,但倪总的回答,应该可以把i贷的个中缘由讲清楚。
来看。
证券时报:人脸识别这个技术,我们看到腾讯、阿里、还有很多银行都在研发和推进,这个技术本身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它后面承接的商业化应用的场景才是关键。刷脸可以开户、支付和贷款,支付和开户还有待监管点头,但是贷款方面,微众、财付通推出的相关产品都还处于白名单邀请阶段,而且只针对存量客户。平安是如何对增量客户做审核的?
倪荣庆:第一,凭借经验。我们平安做小额信贷业务已经有十年的经验了。2005年我们就推出了平安信保和平安易贷这两款针对不同客群的小额信贷产品。这十年来我们积累了200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部分人对消费需求旺盛,大多为中低净值人群,可能以前在传统范围内较难得到正规金融服务。
要说明的是,这200万人其实是我们提供了实质性服务的,没有囊括所有提交需求的。提交需求的人群,早已经达数百万。基于对这些人十年来的跟踪,我们对小微人群有了很长线的认识。他的借还款行为、信用表现、评分可靠性,我们都进行过充分验证和调整,这是我们和其他公司最大的差别。
最近两年我们还开展了P2P业务,不仅是针对借款人还针对投资人,大大拓宽了我们对小额信贷业务的理解。
第二,凭借平安集团庞大的用户群和其产生的海量数据。平安集团目前有超过1亿的有效用户,而他们产生的数据,我相信是有价值并且能够被分析的。
第三,集团旗下的前海征信也是我们的数据来源,他们的数据量非常大,我们依据这些数据,已经做出了身份雷达和纳米评分卡两个产品,可有效地对客户数据做出评审。此外,我们在I贷产品里也鼓励这些客户去补充他们的信息来提高他的额度。提供数据的多少,与额度的授信是正相关的。我们会引入多的外部数据,比如经由申请人授权的电商与社交数据。我们后续会通过这些客户的信用还款情况、催收之后的反应和行为等补充数据,调整风控模型,把i贷这个产品做的更加有效率。
证券时报:我之前收到过平安直通贷款给我发的短信,说如果我手头紧的话,回复Y就可以申请贷款,一天就可以贷款。我回复了Y,很快你们的客服就打电话过来做初步的信息录入,但要求必须要到线下做亲鉴亲签。这也许是因为我的额度稍大,那以后这种审核环节,有没有可能完全移到线上?
倪荣庆:这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且局部已经实现了。
针对不同客群,获取的数据还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群通过央行征信就可以得到很丰富的信息,但有的人群还没有,我们还必须做进一步核实。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所有的信贷都要面临一个任务就是反欺诈,确保申请人和贷款人是同一个人。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通过线下做身份验证和反欺诈面谈,还是常规而且必要的。
从去年开始,我们努力往线上去走,目前也实现了相当程度的线上化:第一,只要是我们的老客户,除了小部分的我们发现其信用信息出现变化的,我们都可以在线上实现审核和授信。而且去过门店做审核的老客户,去一次就够了。
第二,我们通过平安内部获取的交叉客户,比如平安寿险、车险客户,我们对他的个人信用信息、缴保费的账户信息是很了解的,随着这些客户信息的进一步丰富,下一步也可以完全实现线上化。
总体而言,我们未来的方向一定是纯线上化。
其实做信贷的产品,我们自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修路,就像我刚刚讲到的十年前平安信保刚刚起步的时候,大量的人群是没有机会获得融资服务的。这个时候怎么办?打个比方,修条路。我们把资金提供方和需求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根据客户的车辆、保单、流水等情况修条路,第一条路就是“薪金贷”。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构图。构图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看社会上还有哪些人群的路还没有,我们回到第一阶段去修;而哪些人的路太窄,他只有一种方式(贷款),我们要为他搭建第二种、第三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产品的流程上。比如说买过车险产品的人要申请消费信贷,这就是产品;而持有平安的产品两年以上,并且使用原账户借贷,就不用到门店审核,这是产品的流程。总而言之,第二个阶段是我们像画地图一样形成一个网。
第三个阶段是导航。你的路很多,哪一条路对客户而言是最方便的呢?我们推出了一个智能产品,叫“客户雷达”。很多人同时有房有车有保单,一定是这部分同时拥有多种资产的人信用能力较好。但是如果你仅从单一维度来看,那么给他的额度和定价很可能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客户身上的特征是变化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动态的评定,给他一个最低成本范围内最适合的产品。这就像导航的原理,规划出去目的地的最优路径与方式。我们也一样,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额度、价格、申请和实现的流程,也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客户的体验与满足产品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