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两件事情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腾讯财付通推出了初步成型的信用评级产品,平安普惠金融则推出了刷脸贷款产品平安i贷。
间接或直接,这两件事情都跟“人脸识别”有关,这项技术本身门槛并不是太高,难的是构建让它商业化应用的场景。
刷脸可以干嘛?支付、开户、贷款。现在人脸识别的应用格局是这样的:蚂蚁金服专门成立了团队在研究刷脸支付,据4个月前马云亲自在德国演示时所透露,技术上没问题,关键看监管态度。
而开户,又涉及你开的是哪种账户,存汇兑或者理财产品等账户,沿用一下马云这句万能的“看监管态度”,目前仍旧是未放开的。这块走得快一点的是腾讯,他们的人脸识别已经应用在了继理财通的下一个平台型产品“微证券”上。但这其实不难理解,毕竟证券网络开户已经全面放开了,腾讯以合适的方式切入券商经纪业务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刷脸支付和刷脸开户,现在都处于“技术俱备,只欠监管”的境况。反而走得最快的,是刷脸贷款。
上周,平安宣布旗下普惠金融事业群推出的“平安i贷”的业务进展,同天引爆朋友圈的,是略带噱头的“你的颜值价值XX元”测评。
说实话,笔者确实始料不及——连平安普惠金融是什么时候推出的刷脸贷款都不知道,人家一下说贷款申请已经达五万份了;反观腾讯方面,微众微粒贷和QQ现金贷,现在都还只停留在白名单邀请制阶段,并没有完全向公众开放,凭“刷脸”就做增量。
为什么?平安是有基础的,毕竟普惠整合了直通贷款业务、信用保险业务、陆金所P2P小额信贷业务这三个直接覆盖个人零售贷款需求的业务主体。线上下渠道、风控系统、征信数据模型、催收团队都是成熟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如平安普惠无抵押事业部总经理倪荣庆所言,初始阶段授予用户的额度为1000元到万元,试水意味颇浓。
而腾讯,坐拥8亿活跃用户,在获客与产品营销上具有绝对优势;但若涉及真金白银的授信,腾讯要在这8亿用户产生的数据中,将强金融相关性数据、弱金融相关性数据、无效数据区分,并提取出与借贷模型有关的数据,想想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想必腾讯也知道想用户的在线时长、登陆频次等弱金融相关性数据是很难作为金融交易的征信数据的,这点在腾讯尚未正式对公众推出的征信报告里就有体现。
和芝麻信用采取打分制不同,腾讯的个人信用采用星级制。报告的征信指数由守约、安全、财富、消费四大指数构成。除了安全指数与账户后台安全相关(财付通安全设置是否到位,例如账户是否实名认证、数字证书,联系方式是否经常改变),其他三大指数都与金融交易高度相关:
守约指数为消费贷款、信用卡、放贷是否按时还款;财富指数为用户在腾讯产品体系内的各类资产的构成、理财记录等;消费指数为用户的微信、手机QQ支付行,如购物、出行、缴费、游戏等场景的行为及偏好。
也就是说,这些金融交易相关数据,要么要求理财通借助传统的央行、银行数据,要么要求理财通在自身体系内构筑尽可能多的金融消费场景,以此来进行用户的有效交易行为分析。这里并不是否认与金融交易黏着度不高的社交数据是无用的,毋庸置疑,在聪明的分析师与程序员手上,任何数据都是有价值的,登录时长也可以用于反欺诈模型等。
但不论如何,要想尽快将刷脸贷款落地,加快联姻银行总是没错的。腾讯与信用卡业务开展良好的广发结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广发可以获得新增客户渠道和细分客群产品定制依据,而至于腾讯,与银行伙伴的联合授信,不失为先期积累经验的一种打法。
而腾讯的“刷脸”一旦承接了微众微粒贷、QQ现金贷或自家依靠财付通推出的无抵押纯线上授信产品,对于这个领域的其他玩家来说,都是劲敌一个。